本會與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臺南分會舉辦107年度勞動法系列講座,於民國107年8月11日上午9時至12時,特別邀請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張鑫隆副教授,假本會會館講授「非典型勞工之保護與爭議問題研討」課程,道長們踴躍參加,座無虛席。
首先,張副教授以「勞工為何要保護?如何保護?」之面向出發,講述勞工之「異化勞動」特性,及勞工之人格、生存或生產手段由雇主支配,故須藉由勞動基準法、勞動三權之保障。在說明「非典型勞工」之前,張副教授先說明典型勞工的代表性特徵:直接僱用、長期僱用、正常工時及限制解僱等,而「非典型勞工」係指將典型勞工的代表性特徵「去管制、彈性化」。
張副教授並舉出幾個案例─假派遣、假承攬、大學的全職工讀生、學習型助理,與道長們討論「非典型勞動」的相關問題,並以政府、雇主的立場來說明為何產生「非典型勞動」的類型。
張副教授亦提出日本勞動法實務的經驗,指出日本對於「非典型勞動」的法律政策陷於「應保護派遣勞工」或「禁止勞動派遣」之兩難中,而目前法律政策的矛盾是要保護勞工、又要就業安定和彈性化,此關鍵在於工會的態度。
其次,張副教授講述「脫勞動的經濟現象和法律保護」,先藉由經濟學、社會學的觀點來討論勞動問題,並以近年來逐漸發展的「共享經濟」之事業形態─移動的共享、資源的共享、空間的共享、物的共享,來說明傳統從屬性強的勞動關係,逐漸有「脫勞動」的勞動關係現象,而此種勞動關係之從屬性較弱。
關於勞工的「從屬性理論」,包含「人格從屬性」、「組織從屬性」、「經濟從屬性」,張副教授先介紹各別意義後,將此三種「從屬性」區分為主要要素、附屬要素,有助於道長們在個案判斷是否為勞工之依據。
最後,張副教授介紹日本因應目前「非典型勞動」的現象,而進行的工作型態改革法案、影響、對策及未來方向,作為我國未來修法應對之參考。
張副教授觀察目前我國勞動關係之新型態發展,並以日本勞動法發展作為借鏡,提供與會道長們思考、討論,令與會道長們均感獲益良多。(婷)